- A+
在我们这有这么一种说法:英语是世界语言,所有科学资料都是英文的,所以,如果你英文不好,基本上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首先,我们先不对这种说法做出判断,我们先说三个人,不知道大家认识他们吗?
田中耕一,益川敏英,屠呦呦这三位,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都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田中耕一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益川敏英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这三位科学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会英语。
田中耕一是日本京都一家公司的一位普通工程师,他因发明《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只有本科学历,没有上过研究生,英语根本就不擅长,有一天他忽然接到一个电话,里面的人说英语,他根本就一句也没有听懂,直到公司其他人来向他祝贺时,他才知道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益川敏英是日本京都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因提出《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理论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益川敏英英语不好,因此从不写英语论文,也从不到国外参加学术研讨会,他的获奖论文是发表在日本科学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上的。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他是用日语发表演讲的。
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位中国科学家同样不会英语,也没有发表英文的SCI论文,她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是用中文发表演讲的。
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爱因斯坦是用德文发表论文,居里夫人是用法语发表论文,他们都不擅长英语,但都获得了诺贝尔奖,都是科学巨人。
从这些事例我们知道,原来不会英语的
人也能成为大科学家,也能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成就。
这就解释了第一个问题,英语比科学更重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英语只是一门沟通交流的工具而已,英语没有什么重要的,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逻辑,似乎不会英语就不能做科学研究,英语好的人似乎就应该特别厉害,这是错误的,虽然现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但在二战前诺贝尔奖基本上都是被欧洲人获得,美国也只是二战后开始发力,特别是1990年冷战结束后,获奖的人数才大爆发。
科学研究的进步情况是和语言无关的,只和国力有关。否则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利比里亚、南非为什么没有一个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呢?
在我们今天的中考和高考中,英语都是150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比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要重要得多,这种分数安排,只能让学生和学校都认为英语比科学更重要。而在实际学习中,相对于母语-汉语语文,由于英语要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实际上英语比语文地位更重要。
我们中国的英语学习,在世界历史上都可以称之为奇观,为什么这样说?
十几亿的中国人,从小学(有的地方从幼儿园)就开始专注学习一门外语,一直要学到大学本科毕业,整整十六年,而英语补习也创造了一项无比庞大的产业,靠教英语吃饭的人群,更是庞大无比。可这些苦读英语十几年的中国人,到底学得怎么样呢?说实话,其中至少90%的人是白学了,根本就没用。
要说一点用没有,也不对,有几个副作用,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害的。
一、由于英语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会挤压我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如果放大到全国,这种挤压对整个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想象。
二、因为英语地位太高,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英语更高贵的印象,我们平时在一些节目中经常看到的一些人,讲话时嘴里一定要夹杂一些英语单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更时尚,更高贵。
学不好英语的人似乎都低人一等,这无形中在培养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哪怕是个非洲人,只要嘴里能说几句英语,也不管语音语调是否准确,也能在中国培训机构当老师教英语,身份也变得不凡了。
三、学了一点英语的人,会在心底里鄙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扣上一个“土老帽”的身份,凡是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很容易就被打上“封建思想”的标签。
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年)差不多是中国明朝的万历年间,被推崇得无比神圣,但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写的都是帝王将相,而莎士比亚本人也是个反犹主义者,我们却从来没看到谁骂莎士比亚是老封建。
这其实也是英语崇拜造成的后果,凡是英美等国家的东西,就是高大上的,凡是中国传统的,都是封建土老帽的。
这些年随着英语地位不断提高,英语我们被我们神化了。其实稍有常识都知道,英语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仅仅才几十年而已。就在1990年前,世界还分成东西方两大集团,就算是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集团,英语也不是一统天下的,当时的法国、德国、日本都在极力
推广自己的语言。当年中国的中学生、大学生,英语也不是唯一的外语,当时还有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很多外语班。只是随着苏东集团垮台,美国成为世界唯一霸主,英语的地位才大幅提升的。
一种语言的地位是和国家的国力相匹配的,现在的美国虽然还是世界唯一霸主,但已经疲态尽显,中国等国家正在快速追赶,美国的世界霸主不是终身制的,英语也不可能是终极地球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