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是每个年轻人要经历的校园SM

  • A+
所属分类:外教英语培训

可能你在娘胎里的时候,你的母亲就要给你放点英语胎教。

等你长成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解不开被迫参加少儿英语培训班的魔咒,在由26个字母所构成的地狱里饱受折磨。

就算是过了高考、六级,进入社会,人们对英语的追求也是如饥似渴。

中国老人自发在公园成立英语角学英语,年轻人汗颜

而英语讲得怎么样往往跟一些社会地位和个人魅力的事情挂钩。

相亲的时候听着对面女生标准的伦敦腔儿,你忽然感觉自己包里的房本好像可以再厚一点。

甲方嘴里蹦出一堆专八词汇的时候,你觉得跟他犟嘴的底气也不是那么足了。

就连去开家长会,看别的爸妈跟孩子无障碍地英语交流,你忽然发现能力自卑这件事儿居然会迭代。

我们深陷英语的恐惧已久,但和英语较劲其实是我们国人的传统艺能。

从400年前,我们祖辈与英语学习的战争就已经开始了。

国人开始学英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清朝。

那时,为了传播基督福音,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在我国的港澳和东南沿海广开教会学校,教授英文。

到了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伴随着我们与西方海上贸易的密切,第一波学英语的浪潮便由此兴起。

引导这波浪潮的主要是东南沿海的商贩们,而他们的诉求则非常简单:能用英语和老外做买卖就行。

因而,一种名叫“红毛番话” 的书便出现了。

“红毛番话”

“红毛”,指当时老百姓刻板印象中的外国人。

“番话”,指这些老外所说的话。

所以顾名思义,“红毛番话”便是一系列教你如何学老外说话的书籍。

说白了,这些书就是那个年代的《商务英语1500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晚晴时期的“《商务英语1500词》”可是全汉语注音的。

根据1840年德国的汉学创始人硕特(Wilhelm Schott)所研究
学英语,是每个年轻人要经历的校园SM插图
,这些“红毛番话”书籍:

“是一本交际用的英文词汇表。其英文单词不是用字母拼写,而是汉字注音,使用的是粤语方言。如英文come注音‘金’,因为‘金’在粤语里读kom,而不是像官话那样读kim。”

是的,这便是那个时代国人所使用的“谐音学英语”:

“箱”(box)标音为“抱克司”

“锁”(lock)标音为“落克”

“篮”(basket)标音为“败司开脱”

尊姓大名(What is your name ?)读为“勿押脱 乙史 尤何挨内姆”

贵庚几何(How old are you?)读为“好胡哑而特、挨、尤胡 ”

……

靠着这些神奇的谐音,当时的商贩和老百姓迅速实现了与洋人的顺畅交流。

当然,由于只是耿直地记忆单词的念法和意思,对其背后的语法和正确发音完全不重视,这一套速成的口语也着实把老外们搞得哭笑不得,最早的“洋泾浜英语”便由此出现。

不过,虽然这种学英语的路子很是狂野,但在200年前它却是当时的主流,上至两广总督林则徐,下至咿呀学语的孩童,全都是这种谐音记外文的践行者。

并且有趣的是,直到2021年的今天,依然有不少人是这套记忆法的忠实拥趸,甚至我大学同学备考六级时还是靠着这法子去记单词。

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睁开双眼,开始重新审视西方的强大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皇亲国戚和知识分子开始对英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从而引发了第二波国人学外语的热潮:

在皇家,光绪帝以身作则,带头在宫中练口语,背单词;在民间,京师同文馆于1861年首先设立英文馆,大规模培养英语方面的人才。

在这段时间,耿直的死记硬背与连续不断的翻译便成为当时学英语的新方法。

诚然,这一方法听起来枯燥得要命,但于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科举制度,早已经习惯了摇头晃脑背诵“四书五经”的中国读书人来说,这真的都不叫事儿——不就是个背吗,管它中文还是英文。

于是,如果你现在去查阅那些民国大师的生平,便会发现他们强大的英语能力全都是这样锻炼出来的。比如辜鸿铭10岁强记英文版《浮士德》,钱钟书花一个月时间背英文字典,张爱玲为了做翻译训练,硬是三年不用中文写作等等。

当然了,这种“暴力”的英语学习法肯定缺乏普适性,只适合少部分天赋异禀的大师。

而其他大部分当时的学习者,则像光绪帝那样,任凭他每天早上4点便摸黑起床开始练英文,最终也说不出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大概,这是因为缺乏一个能纠正他发音的定制化英语老师吧........

而在这之后,国人学英语便进入了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停滞,直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英语被重新纳入全国教育框架,成为学校的必修科目之一,正式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全民学英语的序幕。

在那个年代,由于思想彻底解放,我们父辈对知识和海外世界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即便当时可用的学习资料极度匮乏,人们也不愿放弃任何一点儿能够学到英语的机会。

因此,80年代的人学英语是不挑不捡,有啥学啥。

当时,能用的教材只有一套许国璋主编的《英语》,虽然这套教材上还留有一定的60年代政治印记,但它还是成为各大院校的必备书目,最风靡的时候几乎人手一册。

在当时,可以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

一些渴望提升口语的年轻人,便自愿跑到旅游景点给老外做野导,锻炼自己的会话能力。

而这里面就有一个叫马云的16岁小伙子。

当时他徘徊在杭州唯一一家接待外国友人的酒店门前,寻觅着一个能靠着英语走向海外,走得更远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图书馆,一个叫丁磊的18岁青年则艰难地啃着一本本刚刚引进的外文计算机书籍。

所以,这可能也是在未来,丁磊的网易集团创办“有道词典”的原因之一。

不仅仅是普通百姓想学英文,中国官方也在大力推广英文教学。

1982年的1月,CCTV1破天荒地在晚间6点20分,播放了由BBC制作的英文教学片《跟我学》。

作为当时唯一的电视英语栏目,《跟我学》火爆异常,万人空巷,正如那时的《人民日报》所写:

“《跟我学》在中国拥有一千万观众,这个数字与我国现有的电视机台数吻合。”

而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入市”和“申奥”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中国人对英语的热情达到了顶点,人人都在记单词,人人都在学英语。

在西安的兴庆公园,每周日都有几百个年轻人聚在一起练习口语。

在北京的公交车里,刚下早班的司机与售票员聚在公交车里学习简单的英文短句。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学英语的目的也变得越发多元,而不同的目的则产生了不同的商机。

于是,90年代人学英语是有所期望,挑啥学啥。

有人想要留学,于是,在1993年,一个叫俞敏洪的老师开始在一间10平米的屋子里办学,讲授当时在国内还算冷僻的托福考试经验。

当时,31岁的他还不知道将来自己这家名叫“新东方”的学校将会走到多远的地方。

有人想要不再说哑巴英语,于是,在1994年,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开始席卷全国。

在座无虚席的广场,人们随着舞台中央的男人大声重复着英文词句,在狂热的氛围中共同构筑着“说一口流利外文”的梦想......虽然中国口音还是很重。

同样是在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成为当年的“爆款电视剧”。

屏幕里那个同时代表着“天堂”与“地狱”的纽约勾起了国人对异国大都会的向往,让无数人学英语的目的变成了海外定居,各种移民机构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95年,一款叫“文曲星”的电(you)子(xi)词(ji)典出现在了各大商场的柜台里,满足了学生群体随时查词背词的需求。

尽管以今天的视角看,这东西功能又少分辨率又低,但在那个年代,它却是最为时髦的电子产品。

到了千禧之交,伴随着教育部对英语听力的重视,能够播放听力磁带的随身听便取代了“文曲星”的霸主地位,成为新一代的潮流英语学习设备。

而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各种英语学习软件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填充了我们少年时代的无数堂信息技术课。

此外,互联网的繁荣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学习英语的方式。

就比如,今天你在网上查词,不仅能看到权威词典给出的翻译,还能看到互联网上对于该词的各种用法。

而这个今天看似稀松平常的功能,就是在十多年前,被当年的网易有道所开发出来的。

所以可以看出,在进入00年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将英语学习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从书本磁带转到了手机电脑,从“勤奋流”转向了“技巧流”。

因而,00年代和10年代的人学英语是“新鲜有趣,想啥学啥”。

可到了现如今,我们学英语却变成了“方法过多,不道学啥”。

比如,今天的许多朋友就都热衷于所谓的“APP海战术”。

他们将自己淹没于英语学习的APP当中:学口语的、查词典的、练听力的、刷题的,密密麻麻,排满一个屏幕,看着就非常满足,仿佛自己已经成为英语学习的大师。

然而也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数量并不代表质量,方法多并不意味着见效快。

有人的手机里塞了10款健身APP,却从没做过一组有氧运动。

有人的手机里安了20多个炒股应用,却连蜡烛图是啥都不知道。

同样,上述这些朋友虽然搞了一堆五花八门的英语学习应用,但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学到。

所以就像我的好兄弟Mark所说:

“与其安那么多学英语的应用,还不如像我一样就在手机里装一个有道词典。”

要知道,如今中国人的英语学习方式正在逐步革新,当年古旧低效的谐音记忆与死记硬背正在被慢慢遗弃,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一些传统的英语学习应用也正开始对其固有的功能进行突破。

就像在一些朋友的刻板印象里,网易有道词典还只是一个精确查词的APP,比方说我一哥们在澳洲买水,用有道词典的拍照翻译功能一查,彻底傻了。

celery,芹菜;fennel,茴香;kale,羽衣甘蓝;parsley,欧芹。我朋友在看了这个翻译后,默默就把这瓶化学物质放了回去

而现在,最新的有道词典可以进行定制化学习,根据你的实际需要、学历,为你量身定制不同的复习内容。

比如Mark是在11月4日挂的六级,424分,离合格线425分差一分!

于是,Mark下载了有道词典9.0版,有道则根据Mark的考试类型向他提供了定制化的单词释义,大大缩短了Mark在厕所蹲坑背单词的时间。

此外,Mark还对有道的AI批改作文功能赞不绝口。

Mark模仿满分英语例文写了一篇《孝敬母亲》,得到了90分的高分,AI精确地给Mark做出了相应评价:“单词掌握扎实,但语法需要进步。”

but 推荐使用 however,AI老师也精确知道了中国英语考试的尿性

过去在大学,Mark想找个人批改卷子,可能还要跟老师约时间,但用了有道词典后,Mark写完英语文章后,第一件事就是交给“有道老师”批改。

至此,Mark的生活似乎有了一些变化,舍友在抠着脚刷着短视频的同时,Mark却开始对着有道词典WOW圈内的短视频指指点点,时不时还做一些笔记记录。(他嘱咐我不要写他截屏美女老师的例子)

WOW圈内,全是各路大神的英语学习经验和独家笔记,根据你不同的诉求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回顾清朝,我们祖辈还在学着《红毛番话》,人们还在用着拗口的谐音字学习英语,追求“能说就好”。

而到了2021年,莘莘学子却可以用有道词典进行定制化学习,在AI的辅导下事半功倍。

学习英语,一直是我们开眼看世界最为直接的工具,现在亦如是。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English Fever,但也可以说这是我们数代人对探索世界的极度渴求,从囫囵吞枣,到最后精确定制,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过程,更是有道词典在一次次更新迭代中,超越原本的查词软件框架,更好地服务用户的过程。

400年来,在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中国人一直在探索着一条学英语的“道”,而在今天,有道,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拥有自己的英语学习之道。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