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转益多师终有成
作者:胡顺安
微信公号:shunanhu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曾供职某大型国企机关处室。当时全国各地外语教师普遍奇缺,许多边远学校因为没有英语老师而停上外语课。邢台地区也是如此,为缓解这种紧张状况,上级人事主管部门曾一度私下制定不成文的内部规定,将机关科室有英语特长的师范生一律充实到基层学校上课。好家伙,一时间若干在机关、书店等各部门的英语师范生纷纷被挖出来安排到基层学校上课,一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刚恢复英语教学时英语师资急缺的解决办法。我到邢台市西南三十公里远、新成立的某煤矿中学教书。一到学校,我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浑身热情,充满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
在这所外语师资青黄不接的新校园里,有数位四五十岁的老英语中专生。我是学校唯一最年轻的外语教师,如同国宝大熊猫一样自然成为学校里的“校宝”,是校园共同捧敬的香饽饽。矿务局两位主要领导私下嘱告矿、校两级领导,说我有才华,有能力,让我多挑重担,多锻炼,学校领导顺声应和着。他们初次分配任务就想让我先接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另兼辅助领导做一些接待、材料、采购等工作。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缺乏教学经验的毛头小伙子,尽管上级领导为我说好,但基层领导毕竟不甚了解,不敢贸然相信和放心地把毕业班的重担交给我,可又不敢驳上级面子。学校领导暗自邀请邢台教育局、矿务局等相关部门组织邢台市几位资深教师随堂抽听我的讲课。听完后,几位老前辈评价说我授课条理清楚,知识丰富渊博,基本功底扎实,特别是口语纯正流利,完全胜任毕业班教学,而且很有发展潜力。就这样我一下子“荣升”为全校毕业年级里挑大梁的“小骨干”,执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毕业年级其余授课者基本是五十岁左右的校长主任们。
起初几周的讲课进行得比较顺利。所教各班里除了三四个学生稍懂点英语,勉强能跟着听课,其余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堪称一窍不通,他们上课主要是睡觉或看闲书。我的英语教学就这样一直没遇到任何麻烦
与阻力。领导座谈时鼓励我说,学生反映我讲课浅显易懂,学生愿意听,效果很好。外加我当时贯彻“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理念,自觉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我和几个友好的铁杆学生一起吃住,辅导,打球,练拳,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很多学生与我亲近,乐意上我的英语课,偶有个别捣蛋生课堂上有点不轨,也会被与我友好的铁杆学生们自觉阻止。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我的自信,我暗下决心一 定要把我的第一批学生培养成才。
我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讲慢,讲细,讲透,讲活,练足,极力照顾多数学生的学习。
两个多月后,随着我和学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师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高涨。学习英语的人数日渐增多,进步的幅度持续显现,而且你追我赶,讨论互动,学风很浓。领导和我都很高兴学生们呈现的这些变化。
第一次学期末全市统考,我所教学科成绩斐然。学生的英语最高分由此前的80分上升到94分【百分制】;及格率由原来7%升至39%,优秀率由原的2%升至14%。各项指标突飞猛进,一跃而入全市同类学校前茅,领导很高兴。这些成绩一时传遍周围,给我带来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荣耀。我春风得意,兴致勃勃。在随后而至的第一个春节,我豪情满怀地在宿舍门旁张贴了抒发壮志的自撰对联“一篇狂心求真知”“三寸痴情育桃李”,横批是“振兴中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教班级学习风气日浓,英语学习劲头十足,进步显著。而此时,颇令我尴尬的情况也随之不断出现了。学生们,特别是优秀生提出的问题日益纷繁刁钻,令我应接不暇,有时真的难以给出有说服力的合理解释。
某日第一节课讲完后,我让学生做题。班里一位聪明的优秀女生做得很快,率先发现并质疑习题中出现的问题。我感到她说得有道理,可我“未及前贤更勿疑”,自己水平有限,不敢怀疑教材,一时又难于做出圆满解答。我就想先应付拖延,待课下讨教别的老师后再给她单独作答。岂料她不依不饶一直追问,我很尴尬,只好告诉她这是个特殊问题,待我课后与其他老师研究后再告诉她。她嗔
怒,我从她眼神中读出对我的一丝不满神情,我在众目睽睽之下羞愧难当,如芒在背。她的这次质疑和不满的眼神给了我内心一个震撼。
说实话,初期上课的时候,曾觉得自己上学时读书不少,功底扎实【高中时英语成绩曾为全校前三名,大学的英语学习也算上等】,虽然我几年不看英语了,应付这些中学生基本可以自如。所以我没认真备过课,只是上课前随意浏览一下教材就上课了。凭着这些扎实功底,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读、翻译易如反掌,尽可应付自如,甚至绰绰有余。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学生们所质疑的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我忽感上学时只是纵向仓促赶进度,大篇翻译,学得很粗概,很少静下来反思语法细节,更不质疑。所学者仅作为知识掌握还可以,倘若以此迅速解释学生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但我必须面对和解决学生不断提出的这些问题。
于是,我一改往日的草率不用心,开始认真备课。每每遇到自己解释不通的问题,我立即虚心求教几位老教师。可是很快发现他们也是胡乱
解释一通,不是不达意就是难圆其说。总之,答复得很难令我满意。而他们有时略带怀疑的目光和嘲讽的口吻则更是对我自尊的一个重重撞击,让我难于忍受,倍感侮辱,还得装傻、赔笑、答谢。后来才知,文人相轻。教师这一行最看不起你业务不精,最讥笑你求教同行,尽管他也未必胜于你。
我暗暗发誓,绝不再问他们,而且必须尽快超越他们。我备课更加精细。平时我抓紧先将全套教材通读几遍,用心研做习题,潜心琢磨问题。争取尽快熟知整个教材体系和考试重难点,努力预先发现问题,预先解决问题,扫清课本本身给我带来的教学障碍。
我又像当年中学时代一样每晚挑灯夜读,独自在宿舍备课,学习,笔记,俨然“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东西南北风”。我越学习,越深感“学校得来终觉浅,欲求广精多拜师”。我郑重写下“进步莫离师友助,成功需博古今书”以自勉,计划用三年时间遍寻、研读国内外各种主要的英语知识专业书籍和相关英语教育报刊,并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拜访各地英语教育的名师大家。
可惜,当时外语教学资料甚少,附近可问之人也不多,即使有,也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
于是每到年底订阅报刊的季节,我就到邮局把全国各地的外语报刊全部订下,一个不落,尽管有的报刊对我教学作用甚微。邮局主任也因我常年订阅很多杂志支持他完成了订量,和我成了朋友。遇有到征订报刊季节而恰逢我还没开工资,他就会主动先给我办理征订手续,等我开工资后再逐月还债。有一次我订报刊,工资花尽,囊中羞涩,仅剩十余元。计算下月工资需要到春节后发放。我过春节的经济拮据,不足准备丰余的年货。这一年春节我自题的对联是“淡饭辞旧岁,粗茶迎新春”,上批“不亦说乎”。
我把所订报刊逐一夹挂在宿舍床头的墙上,不分晨昏,整日徜徉在英语报刊里英语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里面的营养,贪婪地阅读勾画,摘录笔记。
除了广泛浏览报刊学习,我每次出差都是抽空就往当地书店的外语柜台跑,在那里站着阅读,偷偷地摘抄【书店是不允许在里边摘录而不买书的】,遇到认为有价值的英语工具书,毫不吝啬地购买。我每次出差回来时常常带着一包书,沉甸甸的。
十余年下来,我订阅购存或作者赠予的各种英语工具书有近千本之多。其中不少是同一个种类或语法专题的不同版本的书就达几本至十余本,比如英汉词典十几本,汉英词典八本,英美原版的英英词典十几本,英汉双解词典十本,句型讲析十二本,同、近义词辨析的书二十多本,英语语法书十二本,介词用法十本,英语惯用法书九本等,甚至只要从其它渠道获知而自己缺少这本书,就想法写信求助出版社或编者本人,如中国人民大学许孟雄教授的《英语疑难研究一千则》,湖南师范大学周定之教授的《英语动词与时态》,洛阳外语学院费致德教授的《英语惯用法词典》,北京外语学院薄冰教授的《语法札记》等,老教授们对我这个陌生的后学尽力帮助,免费赠书。
疯狂的大量购书常常使我资金紧张。我强迫自己每日生活俭朴节约。我用“学问常看胜于我者,则德业日进;境遇常比不如我者,则意气自平”、 “志不在温饱”等勉励自己。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定冒出什么问题,搞得我几近神经质。备课和学习中,我时常突然会盯住某个知识点凝思,以学生的身份变着法设疑,然后自问自答,还得考虑着怎样解答才圆满,免得被问住而难堪。这无形中增添了很多英语学习的疑惑。有的问题简单,能顺利释疑。有的则有难度,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答。我就把不易回答,又查不到合理解释的各种问题都分类记写在一个小本上,随身携带,以供外出方便时查阅或求教。
所以,每次出差,常常是别人逛公园转商店,我却跑书店找图书馆等查询资料,或到当地著名大学求教知名英语教授,如在北京我去拜访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室顾问、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李湘崇教授,全国中学英语教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刘道义编审,北京外语学院薄冰教授、许国璋教授、丁往道教授,陈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英语专家许孟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易代钊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吕志士教授,还有教育部的主管领导等;到上海则求教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章兼中教授等;在成都去求教西南大学著名英语专家张正东教授,杜培俸教授等,在沈阳求教东北师范大学于永年教授等。我或者当面聆听点拨,或之后信函交流探讨。这些闻名全国的外语教育大家尽管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但都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对我耐心指导,坦诚交流。我逐一详记在本子上,回来后整理,学习,思考,分析。我发现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求教的方法,特别见效。这种方法学到的东西更为实用,扎实,牢固。
我读书学习和拜师求教,从不迷信专家学者。读书时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拿着笔勾画,旁注,所以我读过的大部分书上的字里行间,到处留下我密密麻麻的笔迹。我拜见著名英语大家的时候,也是既有共同点相互交流,也常对分歧处进行讨论,质疑他的某些观点。甚至有时为了一个观点,我不惜查阅通读几种不同版本的语法论述,以彻底弄清楚。
我始终坚信学术只有在交流、讨论和争鸣中方可 “别裁伪体亲风雅”。个人也只有通过多拜师、多交流、多争鸣,才能“转益多师终有成”。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和沉浸于这种阅读、拜师、争鸣的学习氛围,并从中享受着甘甜苦乐和沉甸甸的收获。我饱尝过遍查资料、百思而不得其解的苦恼;也曾享受灵感忽来,茅塞顿开,冰消疑释的喜悦。
近三十年间,我曾在全国周游列读,遍访名师,交流知识,探讨教法,获益匪浅,硕果累累。先后向全国多所著名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大,河北工业大学等输送了很多人才,如今这些人才不少已经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在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陆续撰写了数百篇论文先后在北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上海外语学院,广西师大,内蒙师大,大连外语学院等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出版的相关核心期刊发表,数家杂志曾给我开辟专栏。出版了十余部学术著作。部分论著荣获国家级、省级学术成果奖。主持过全国重点课题。由于成绩突出而被吸收为多家全国或国际学术团体的成员,走过一段管理岗位,也曾历任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住邢特约记者等,屡被邀请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荣获过多种荣誉称号。
回首往事,历经艰辛,感慨万千,但也倍感欣慰,无怨无悔。我非常感谢早期的学生们,没有他们那般强烈求知欲的鞭策,就没有我自勉再学习的动力;我十分感谢全国各地许多全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大家们,比如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中共十四大代表、教育部英语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刘道义老师,全国知名外语学者薄冰、费致德、张道真、陈琳、龚亚夫、包天仁等数十人,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导,就没有我后来的学术进步;我感谢曾经在我人生和工作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给予我积极鼓励,正确指导,全力支持和无私帮助的老上级,特别是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原煤炭部专家、现特大型国企的冀中能源集团高级总顾问、教授级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郭励生先生,原河北省煤炭厅厅长李广申先生,原辽宁抚顺市财政局局长马国明先生,以及现在美国工作的益友侯维久博士等,没有这些老前辈的指引、勉励和扶持,我就不会有现在多彩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人生收获。
记得有一届学生毕业时让我题词,我在留言薄上写下“落后不气馁,奋起直追争上游,苦心不负;领先莫骄傲,百尺竿头更进步,学无止境”;
我也就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关注微信公众号shunanhu,阅读更多内容。
2012年春初稿于邢台,2022年夏修订于河北
省历史文化名镇沙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