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令人瞩目的上海春季高考刚刚落幕,朋友圈已经被这次考试刷屏了。
与往年的春季考试不同的是,这次考试之所以关注度比较高,原因有二。
第一,今年是英语一年两考改革第一年,即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高考成绩,所以大家普遍比较重视。
第二,这次考试的难度又上了新台阶。主要体现在考试题目选材外刊的篇幅大幅增加,以致不少人感慨,这是与国际考试接轨的节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今年上海春季高考英语试题的出处。
听力
选自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片段。
我们知道,美剧的语速都比较快,没有长期的训练,很难跟上节奏。不要说高三学生了,能够听懂美剧的大学生都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全国卷的听力语速比较缓慢,大部分学生只要稍加训练,都能够适应。但是这种语速不是欧美人正常的交流语速,特别是在他们正常说话的时候,会有许多变音现象,比如说,略读,失去爆破,连读,弱读等。这也是很多人听不懂美剧的重要原因。
填空题
出自《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也有简称为“时报”(The Times),在美国纽约出版,全世界发行,有很高的影响力,号称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
阅读
A篇选自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这是一份创刊于1821年,是英国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日报。与《泰晤士报》(The Times)、《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
B篇出自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1888年创办的世界著名的国际性金融媒体。
完形
英国《卫报》
概要写作summary
writing
有英语教师在看了今年的上海春季高考英语试卷之后,“庆幸自己已经退休了,否则难逃此劫”。
当然这话有一定的调侃成分,毕竟,虽然试卷均出自外刊,但都经过命题专家根据考纲要求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所以难度适中,与雅思、托福、SAT、GRE等的文章相比,不是一个级别,不像网上有些人说的那么夸张,什么“GMAT风格的卷子“,什么”抽ETS的脸“之类。
不过,话又说回来,高考英语文章的选材趋势,的确导致了英语教学的极大困境。事实上,再次之前,我们就知道,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课本对于高考的作用比较有限,以致有的学校只是将英文课本当作词汇手册使用,有的学校干脆直接使用自编或引进教材,这一切都是无奈之举。
面对变化,抱怨吐槽没有用,唯有主动改变自己,拥抱变化,才能笑傲未来。
我们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彼“即高考英语的变化:
1、取材英美原版报纸、网站
2、1
0000-12000词汇量。
3、听力:美剧和英剧。
”己“即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从英语启蒙角度来看,高考英语的改革,给广大父母们的育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英语启蒙要趁早。
词汇、听力和阅读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启蒙得越早,优势就越明显。
新课标考纲的词汇要求是3500个,稍微有点尝试的父母都清楚,要想达到外刊的熟练阅读,词汇量必须在10000-12000个左右。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寒窗12年,连3500个基础词汇都没有熟练掌握。
我一直认为,学校英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孩子掌握3500个英语词汇。家庭英语启蒙的任务,就是使孩子掌握12000词汇。之所以这么分工,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时间长度决定的。
具体来说,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孩子的英语词汇量必须达到6000个,然后初中和高中各掌握3000个单词。没有词汇量,就谈不上阅读量。
听力训练也是如此,必须从小规划,逐步推进。从英文儿歌开始,到TPR生活口语、再到绘本音频、有声书、动画片、最后是英剧美剧、电影等。
和词汇积累一样,听
力训练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天都不能浪费。
第二,重视非小说阅读。
如今的英语阅读启蒙,大部分孩子都是在低水平的绘本或是分级阅读阶段徘徊,迟迟无法进阶到章节书和原版小说的阅读,更不用说外刊阅读了。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重视孩子科普阅读和学科英语的父母越来越多了。
苗苗现在的午读就是以科普英语为主,包括《I Wonder Why》系列、《National Geographic Kids》系列等。
此外,今年开始,要求苗苗每天看一集《Magic School Bus》,计划看两轮,然后再开始看《扎克伯格给女儿的科学启蒙课》,慢慢引导苗苗从英文动画片过渡到科普类英文视频节目。
从高考英语阅读的选材可以看出,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立德树人是主旋律。在选材方面,高考英语试题都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所以,在英语阅
读启蒙的时候,除了要通过简单的故事类阅读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外,还要增加非小说类阅读,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基本的学科英语素养。
我是苗爸,“职业化家庭英语启蒙训练”推广人。我会每天分享英语启蒙和高考英语相关的原创文章。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