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那些遭受过语言暴力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

  • A+
所属分类:外教英语培训

  正是因为爱,所以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时隔多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最近《都挺好》在全网热映,女主苏明玉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家里一共三个孩子,她是唯一的女孩。

  

  她的母亲经常用语言来羞辱她:

  

  “苏明玉,你是个女孩,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十八岁,你以后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在语言暴力中长大的苏明玉变得“不近人情”。

  

  母亲抑郁前,她断绝了和家庭的联系。

  

  母亲去世后,她也未曾流泪。

  

  在职场,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面对多年伙伴的求情,她无动于衷。

  

  可是,她真的就是一个冷血机器吗?

  

  在四下无人之时,她也用力撕扯自己,内心对自己现状的挣扎和泪水一起涌现。

  

  她用了一生和那些儿时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做斗争。

  

  

  

  别用语言暴力“杀死”孩子

  

  前年,朋友圈有一条国外新闻引起了大面积转发:

  

  泰国的一位父亲看到儿子在玩游戏,愤怒地跟孩子说道:“有种你就别活了!”随后把枪支拍到了桌上。

  

  视频中的孩子听了父亲的指责,举起枪对准自己太阳穴,扣下了扳机,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父亲听见一生枪响后,回头一看,也晕倒在了地上,可想是怎样的懊悔和悲痛……

  

  作家刘亮程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到。”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只能看见这个父亲“有种你就别活了”这句终结了他儿子生命的话语。

  

  与其批判儿子的脆弱,不如思考这是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我们看不见的过去,不知有多少“语言暴力”的雪曾重重地砸在这些孩子的心上,直至凋亡。

  

  《少年说》中一位女孩控诉着母亲在日常生活里用语言对她造成的伤害:

  

  “一点小成绩就乐成这样,你看看别人。”

  

  “你看看人家吴笛!”

  

  “考这么点分,你好意思吗?你对得起我吗?”

  

  可惜,在节目中这位母亲也并没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小女孩哭着跑下了台。

  

  无数网友跟帖评论,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在中国,到底有多少孩子,从小在父母冷嘲热讽的打击下长大?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曾作出这样的定论: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还记得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的话吗?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你真心爱她,就收起你的凶器吧。

  

  

  

  和谐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那么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我们到底该用怎样的沟通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怎样的言语是有效且充满温情的呢?

  

  1 用观察代替过早的定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母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如果说,在看到这句话时,你脑海里涌现出“一派胡言”这样的想法,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做出了评论。

  

  去年,《不可思议的妈妈》在全网热映,妈妈胡可就做得很好。

  

  节目中胡可的儿子小鱼儿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在被胡可驳回请求后,小鱼儿马上就要发脾气。

  

  看着发脾气的儿子,胡可却柔情不失坚定地说: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当小鱼儿因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而崩溃大哭时,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当胡可说出“我知道”三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她对小鱼儿的行为进行了细致地观察,从小鱼儿的角度理解了小鱼儿的行为,而不是用“我感觉你这样是不对的”,“我认为你必须要吃饭”这样带有评论性质的话语进行回应。

  

  当我们说我感觉,我认为的时候,其实已经是默认孩子此刻的行为是不正确,他在无理取闹,孩子自然会感到委屈,也就听不进去我们的建议。

  

  2 把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

  

  有一次,我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一直在低头玩手机,我很生气,于是突然就停止了谈话,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一会,孩子探头探脑地在房间门口看,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怎么了?”

  

  我正想说,你还问我怎么了,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妈妈。

  

  但突然间我意识到,他会不会是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

  

  我深吸两口气,跟他说, “儿子,你刚刚听妈妈说话的时候一直在玩手机,没有抬头看妈妈,也没有说话,我感到你不尊重我,我觉得你不想听妈妈说话。”

  

  儿子扑上来抱住我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下次你跟我说话,我一定看着你。”

  

  明确地表达需求感受,是我们认知自我的重要部分,也是帮助孩子通过别人感受认知自己行为对错的重要途径。

  

  3 我们的语言可以温柔而坚定

  

  我的好闺蜜乐乐是个幼师,比起别的老师,孩子们总是更愿意听她的话。

  

  后来,我才知道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别的老师总是喜欢批评孩子们做的不好,而对于孩子们的错误,乐乐总是用提议的语言来提醒孩子们改正错误。

  

  就拿收拾玩具来说,乐乐每次都不着急离开,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收拾,她会耐心地用言语指导孩子们。

  

  “美娜扶篮子真认真。”

  

  “江伟,你可以把积木轻轻 放进篮子。”

  

  “小可,你可以和小欣一起把玩具捡起来。”

  

  ……

  

  每次他们班的孩子都能愉快地完成整个收拾过程。

  

  这就是提出建议的魅力,比起居高临下的指责,孩子们更愿意接受平等的建议。

  

  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孩子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我们委婉地提出建议,孩子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4 针对孩子的行为,利用请求提出你的期望

  

  当我们认为孩子犯错时,其实我们是渴望孩子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如当孩子把衣服乱丢而不是收入衣柜时,我们希望他们勤快地收拾,这是我们的需求。但往往,我们会说他们是懒虫,说他们没有收拾。

  

  孩子们会感到委屈和不解,因为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乱丢衣服这个事件是不被允许的,也不清楚原来乱丢衣服的表现被我们和懒惰、没收拾画上了等号,更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比起说我需要你勇敢,我希望你坚强,不如直接告诉他,下次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具体的请求表达,比起抽象的评价和建议,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

  

  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为人父母,应当明白“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点击此处文本,获得价值298元免费外教体验课和海量英语资料。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