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背诵、默写,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 – 白话英语…(留学英语培训怎么样)

  • A+
所属分类:成人英语问答

英语的教学视频 “白话英语”系列文章2021年总目录(含2016 - 2021年文章目录链接)

-----------------------

这是一个长谈常新的话题。我们翻翻名家的英语学习经验谈,会发现多数人对于“在线英语学习班背诵”情有独钟,借此学到了真本事。当然,与此相关的朗读、默写也经常被提及。然而,近年来在英语教学领域大行其道的“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背诵、朗读、默写却并不感冒。

我甚至曾在一个群里见到过这样一句话:背诵,朗读,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没有任何地位。至于默写,虽然没有提及,但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地位——本质没变呀!

那么,朗读、背诵、默写,在英语学习究竟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是怎样的作用?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朗读、背诵、默写究竟是怎样的活动。从我们的语言学习实践来看,背诵是这里的核心活动,对大部分学习者来说,朗读是背诵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默写是朗读并记忆的书面化检查手段。这三项活动,重点在于背诵,其目的是“记忆”。也正因如此,才会有“死记硬背”——死死记住,硬背下来——这样的说法。

然而,从本节标题“书读百遍”这几个字,不难看出,我国古人并不强调背诵,他们只要求反复朗读。他们这样做,出发点是文字、书面语,是“书”和“唐诗”这样的语言材料,目的是探究复杂文本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见其义)、写作、创作水平(会吟)。会不会背诵,他们似乎并不关心。

那么现代人呢?我们显然是要求背诵的,并且许多情况下还把这当成一项重大任务来对待。当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朗读我们也是要求的。至于说目的,倒也差不多,看看学校里的朗读情况就知道,不管是古文朗读,还是现代文朗读,为的无不是提高阅读理解和文章写作水平,而不是提高面向基本生活需求的口语交际能力。当然,面向较高层次的学习、工作需求的口语交际能力,那还是要提高的,但这种能力往往和写作水平紧密结合、息息相关,所以,一般也不单独拿出来说。

二、“推敲”出来的东西,自然要“一千个响头”才能磕破

很多朋友会说,这是学语文,不是学英语!这是的确。不过,我们先把学语文的事情说明白,再说学英语,就好懂了。不都是语言学习吗?

我们接着看下一个关键词:复杂文本。什么叫复杂文本?很简单,从上一节的标题可以看出,“书”是复杂文本,“唐诗”是复杂文本。

在现代社会,出书已经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说许多书都是垃圾,但在古代,出书可是贵族、知识分子的专利,能出书,那都是要经过精挑细选的,能中选的内容,一般都是作者神思凝结的成果,加上古代纸贵,即便是在出版业已经比较发达的明代,也不是谁都能出书,那些面向大众阅读市场的“小说”,也得出版商判断有了市场前景,才敢推出。

这样一来,出书的前提就是,作者必须反复对书稿进行锤炼、推敲,做到精益求精,不浪费纸张,又能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书面文字必须减省,所以图书出版所用的书面语与日常交流使用的口头语非常不一样,显得异常复杂,读起来很不容易懂,不反复多遍难以领会。之所以要反复诵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说起“推敲”二字,我们不由就要想起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也正是因为有他的“僧推月下门”这一金句,才有了“推敲”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作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进行怎样的艰苦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才思巧妙地编织到作品中去。

既然是努力编织、创制、凝结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就需要阅读者一遍又一遍地去读,才能逐渐领会其中隐含的意义。像《红楼梦》这样凝结了作者一辈子辛酸血泪的作品,如果只看一遍,那最多只能看个热闹——都不一定看得明白,只有再看两遍、三遍、一百遍,才能明白许多情节的前后埋伏,慢慢体悟到人物言行背后的道理。

一百遍,很多吗?我看也不见得。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一个段誉,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阆苑福地”,傻乎乎地按照指示磕了一千个头,终于磕破了所垫的蒲团,获得了无比宝贵的武功秘笈。好东西必定藏得深,不反复读,那是没办法透彻理解的,很多时候连基本的理解都说不上。别说一百遍,读个一千遍,只要是好书、好作品,那也必定是值得的。

有的朋友会说,“读”,也不见得就是朗读呀!默读不可以吗?当然可以的,并且默读更好。毕竟,默读的时候,全神贯注在意义上,能够更好地做到前后对照,融会贯通。不过,默读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它不方便检查,难以鉴定究竟是做了还是没做。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从方便检查、确保完成的角度来看,都还是只能选择要求背诵,这样一来孩子、学生就只能老老实实反复诵读,才能过关。那些背诵起来特别困难的内容,就要求朗读多少遍,这样家长方便检查、落实。

当然,也并不是说朗读就一无是处。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反复朗读,首先是不能跳过,这样能够确保关注到所诵读内容的每一个字,比较精确,而默读,尤其是母语的默读,跳过一部分、甚至一目几行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

其次,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也能够对语音加以特别关注,因为读不准的话心里会没底,而如果读得准,会有一种自我欣赏的心态,从而起到对学习行为产生正向激励的作用。

最后,反复朗读,文章内容略微熟悉以后,就能够在近似机械化的反复诵读过程中逐渐对语音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给予注意,比如词汇的选用、语义的流动、逻辑的发展等,这种有意注意集中在课文的朗读上、无意注意逐渐覆盖到课文的方方面面的过程,对于课文的理解总是有所裨益的。因而,朗读有默读实现不了的功能,适当朗读,能够和默读相配合,收到更好的效果。

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心理学的一对术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看看。

三、二语习得中的朗读与背诵

朗读、背诵意在“探究复杂文本的深层含义”,这个复杂文本指的是一种语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这种语言的优秀的出版物。从古到今,不管是四书五经,还是唐诗宋词,只要是用来诵读的,无不如此。

反过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并不见得就需要反复诵读,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长篇小说,想诵读那也诵读不过来,是不是。人们会反复阅读这样的作品,却无需朗读或背诵。当然,能够背诵的人,那就实在太了不起了,因为这证明他们发音规则 英语的记忆力极出色,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朗读、背诵的内容如果不是复杂文本,那就另有目的,即积累语言素材,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比如,我国古代孩童启蒙,都要读《三字经》、《千字文》,这两个文本很难说有多么深奥的微言大义,却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基本素材,熟读成诵,对于后续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不过,如果没有后续学习,那么这种背诵、朗读意义就不大了。上述三字经、千字文,后面紧随的是四书五经、科举为文、诗文酬答、八股取士,这些都是语文学习,而不仅仅是语言学习,即其目的终究在于掌握文字与作文的技巧,朗读与背诵,为的是积累作文的素材,培养、锤炼相关的思维能力。

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朗读与背诵显然不是为了“探究复杂文本的深层含义”,而是“积累语言素材,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区别“语言学习”和“语文学习”这两种不同的活动。顾名思义,“语文学习”既包含语言学习,也包括“文字学习”,并且其最终指归只能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面向较高层次的学习、工作需求的口语交际能力,后者往往以成形的书面文稿为根据。

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二语习得”理论是一种“语言学习”理论,而不是一种语文学习理论,它的目标首要地是教会学习者掌握口头语言,特别是日常生活的基础用语。

四、在“二语习得”中没有地位,不妨碍朗读、背诵、默写在英语学习中起作用

所以,朗读与背诵在“二语习得”中没有任何地位,这是正常的,也是理所当然的。朗读和背诵本来就不是为了掌握口头语言而进行的,它们天然就没打算在“二语习得”中取得什么地位。

事实上,即便是一语习得,也就是母语的习得,朗读与背诵也不是什么常规的学习手段。学龄前的小娃娃学说话、学习跟大人对答,难道还要朗读和背诵什么吗?谁不是大人带着、在语言环境中自然学会的?

问题在于,如今的大学、中小学英语教学界,似
朗读、背诵、默写,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 – 白话英语…(留学英语培训怎么样)插图
乎把“习得”当成了英语学习唯一的路径,甚至,有些人已经把“二语习得”和英语学习划了等号。这里,我要说,并非如此!

英语学习,跟汉语学习一样,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学习,必然分为基本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字能力两方面的内容。我们不能认为二语习得就是语言学习的全部;恰恰相反,二语习得本身也在经历不断的发展变化,经历着否定之否定。

二语习得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但这个假说面对随之而起的“输出假说”,the output hypothesis,就不得不进行自我修正,否则就难以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中继续存在下去。

所以,我们中小学英语教师,大可不必因为有人说朗读、背诵、默写在“二语习得”中没有任何地位,就对此产生什么怀疑。这几项活动本来也不是为二语习得设计的!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